本文转自【北京日报】;
比较人类前史上校园的树立,幼儿园的呈现要晚得多。踉跄学步的幼儿该怎么被看待和交流,是启蒙年代今后才进入视界的社会课题。真实的幼儿园的树立,是西方工业革命后社会改动的产品。从贵族专享到社会福利,从成人本位到儿童教育研讨,幼儿园的开展前史,也是一部人类怎么知道自己与团体未来的浓缩史。
古代的“儿童场院”和“大教之宫”
假如现已到达社会认知里的成人年纪,就要去作业;假如进入学习识字的儿童阶段,就要去上学——那么入学之前的孩子该怎么哺育?这些幼儿又该怎么被看待?
古希腊的柏拉图一向期望复兴雅典城邦,发起“儿童公育”:3岁曾经的儿童生下来就由国家抚育。城里悉数3到6岁的儿童都应该被会集在神庙邻近的一个当地,选择最优异的人教他们游戏和活动,由专门的保姆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这种幼儿会集地,在柏拉图的想象里叫作“儿童场院”。
和西方神庙旁的儿童场所相似,我国古代有记载的幼儿教育场所“大教之宫”设置在“明堂”里。“明堂”是有着宽阔大厅的房子,祭祀、议事、操练、待客都在这儿举行。幼儿被集合在一起,由专人照料并教授日子标准。有时“明堂”里举行政治议事和大型祭祀活动,幼儿也会在场,潜移默化礼节标准。除此以外,村落里的幼儿还会被集合在“庠”(或叫“米廪”)这种贮存粮食的仓廪里。爸爸妈妈老一辈去劳动时,幼儿由损失劳动才能的白叟照料,后者以给幼儿讲故事、做游戏的方法传承宗族文明与生计技术。
这种合作的育儿场所后来开展成了带有慈悲性质的安排,如诞生于宋代的“慈幼局”。慈幼局的经费由政府拨款,专门收养弃婴孤儿,其他相似的恤孤安排还有“抚育社”“举子仓”等。但这类安排只担任幼儿的食住,并没有系统的教育。更多时分,幼儿的教育作业落在了家长身上,所谓“训诲之权,实专于母”,家庭是学前教育的首要承当者。
我国的学前教育思维散见于古籍与家训中,典型如谚语“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魏晋南北朝时颜之推在其《颜世家训》里,发起从“婴稚”时期起“便加教导”,以及一马当先、严慈相济、天公地道等教育理念。宋代思维家朱熹也非常注重儿童学前教育,主张“生子必择乳母”,“乳母之教,所系尤切”,他还编写了《童蒙须知》,以格言、故事等方法教给儿童伦理品德和行为标准。
比较布衣阶层,贵族会把握更多的教育资源。西周时呈现了教育贵族幼子的场所“孺子室”。孺子室设在宫中,有专门的教师担任教文明、品德礼仪,也有“保母”担任保育。这种特别的幼儿教育意图在于培育宗族继承者,普通人家无法仿效,宗法宗族系统下的幼儿教育仍由家庭担负。之后科举制树立,幼儿教育的内容以识字和品德教化为干流,经典的幼教读物俗称“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在“学而优则仕”的导向下,幼儿从三四岁起就要跟着吟诵“三百千”,承受识字教育,六七岁时开端操练写字。
西方王室贵族也有相似的幼儿教育活动室,相同,非贵族家庭想要子女承受杰出的教育,就得忍痛把儿童送进贵族家庭做童仆,一方面是向贵族示忠,另一方面是期望儿童在上流阶层家庭的生长环境中学习礼仪与常识。除了送入贵族家,送进教会也是一条学习途径,意图都是追求生计出路,儿童以及幼儿共同的心理特征从未归入考虑。事实上,欧洲中世纪乃至不存在“儿童”的概念,儿童并不会得到特别的优待,更进一步说,不管东西方,幼儿都像是成人与宗族的隶属品,身心开展特征还未进入社会认知,更谈不上能有人注重他们的兴趣爱好与自在开展。
“性情构成新学院”与“幼儿的花园”
十七世纪的欧洲思维与科学在迷雾中包围,种种新旧交替,少不了人们从头看待本身的存在与完善。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了闻名的“白板说”,以为好像一张白纸的儿童,在教育下具有无限或许。
法国教育家卢梭秉持“天然教育”论,把受教育者分为婴儿期(0-2周岁)、儿童期(2-12周岁)、少年期(12-15周岁)和青年期(15-20周岁)。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把0-24岁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婴幼期、儿童期、少年期和青年期,每期六年。夸美纽斯特别注重人类前期教育,以为“儿童应当比金银珠宝还要宝贵些、可亲些,儿童是咱们不忘谦善、和蔼、仁慈、和谐等美德的镜子”。他于1632年编撰的《母育教育》一书,是前史上榜首本针对6岁以下儿童的具体教育纲要。夸美纽斯主张“把悉数事物教给悉数人类”,意思是:榜首,社会各阶层的人都应当有受教育的权力;第二,教育有必要从年少开端。从幼儿开端对应的教育安排便是他想象的幼儿园的雏形——“母育校园”。
之后的一百多年里,西方国家不断将夸美纽斯的“母育校园”付诸实践,但真实落地的要属1816年兴办的“新兰纳克幼儿校园”。
“新兰纳克幼儿校园”的创立者欧文是英国思维家和教育家,在他所在的工业革命年代,机器工作加大了贫富差距,他亲眼目睹工人与手工业者日渐贫穷,萌生了努力改进劳工日子及其子女教育的主意。欧文的幼儿校园由一些慈悲家、工业家出资兴办,招生方针面向工人家庭的子女。教育理念上,欧文提出:“人的性情是环境和教育的产品,教育人便是构成他的性情。”由此他树立了一个从学前幼儿教育、儿童初等教育到成人教育的系统——“性情构成新学院”,而幼儿校园是其间的一部分,又名“性情构成新学院”的预备校园。预备校园依照年纪分为“榜首预备校园”(接收1-3岁孩子)和“第二预备校园”(接收3-6岁孩子)。欧文的幼儿校园对孩子进行根底启蒙教育,意图在于培育儿童聪敏、仁慈、仁慈、理性的品质,为此,他提出了不叱骂不处分儿童、教师情绪需亲热和蔼等教育准则。
一般以为,欧文兴办的学前教育安排是国际上最早的幼儿园,但欧文并不是幼儿园的创造者。就在幼儿校园诞生15年后,“幼儿园”一词被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创造出来。
出生于德国牧师家庭的福禄培尔年少失恃,从小跟在林业人员死后劳动,在进入耶拿大学学习数学和植物学之前,一向在林务官处做学徒。1805年,大学毕业的福禄培尔在法兰克福的一所中学开端了他的教育研讨与实践,21年后出书了代表作《人的教育》。在《人的教育》一书里,福禄培尔会集论述了针对10岁曾经儿童的教育理念。他把儿童开展期分为婴儿期、幼儿期和学生期三个阶段,以为儿童前期(即幼儿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人的整个日后的日子,即便到他即将脱离人世的时刻,他的根由都在儿童前期”。
为了对幼儿施以系统的前期教育,福禄培尔一向倡议开办专业幼儿教育安排。有英国欧文的“性情构成新学院”预备校园在先,福禄培尔于1837年在勃兰根堡开办了一所3至7岁的学龄前儿童教育安排。他把新近对园艺林业的经历融入教育中,以为幼儿教育者既要像园丁相同调查幼儿的天分,也要把儿童引进天然中劳动和游戏。福禄培尔校园的特征课程是花园劳动,注重培育孩子们的着手才能和团体活动的才能。他还专门为儿童规划了6套玩具,以圆球、立方体和圆柱体为根本图形,一代代撒播至今。1840年,福禄培尔把自己的幼儿校园更名为“幼儿园”(Kindergarten),Kinder是德语“幼儿”的意思,garten的意思即为花园,涵义幼儿既如花园里的花朵相同蒸蒸日上生长,也亲身游戏、劳动在花园间。
注重学前教育成为社会浪潮
福禄培尔的“幼儿园”教育思维影响了不少英美国家的前期儿童教育者,玛格蕾特·舒尔茨夫人便是其间一位。年轻时她就听过福禄培尔的讲演,1856年,她在美国威斯康星州的沃特敦开设了一所幼儿园。这是美国前史上的榜首所幼儿园,因为玛格蕾特是德国移民,所以是德语幼儿园。尽管因为一战期间美国对立校园运用德语,玛格蕾特的幼儿园被逼封闭,但随后受她影响颇深的伊丽莎白·皮博迪于1860年在自己的私家住所里创立了美国榜首所英语幼儿园。
除了福禄培尔,蒙台梭利式的幼儿园在欧洲也非常盛行。假如说福禄培尔是十九世纪幼儿园教育的模范,蒙台梭利便是二十世纪幼儿园潮流的前锋。蒙台梭利是意大利的一名慈悲教育家,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开办了一所名为“儿童之家”的幼儿校园,专收3至6岁贫民家的儿童。蒙台梭利以为,让儿童在着手中学习,比让他们坐着听要好得多,为此她亲身规划了一套教育资料来培育儿童的感知与智力的发育。跟着“儿童之家”名望日积月累,意大利与瑞士的校园,巴黎的蒙台梭利演示校园,英国校园的蒙台梭利协会等越来越多的安排开端在幼儿教育系统中引进蒙氏教育。
纵观十八世纪后半期到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工业革命与城市化进程带来社会育儿责任的改动,表现在学前教育上便是照料、教育劳工子女或许移民后嗣的幼儿园在欧美国家纷繁树立。幼儿园总的来说都归于私立性质,但从十九世纪末起,公立幼儿园开端兴起。
1873年,美国圣路易市教育局长威廉·哈里斯在自己日子的城市树立了美国榜首所公立幼儿园。幼儿园的树立方法嵌入在公立校园里,有点像今日的小学隶属幼儿园。之后哈里斯的公立幼儿园树立方法很快被推行,把幼儿园参加校园系统中成为趋势,相似公立免费幼儿园的树立如漫山遍野般打开。不到10年的时刻,公立校园幼儿园的学生人数便是私立校园学生数量的两倍。
日本的学前教育制度构成于明治维新时期,深受以福禄培尔为代表的欧美教育思维的影响。美国榜首所公立幼儿园兴办后的第三年,日本在东京女子师范校园开办了隶属幼儿园,这是日本学前教育史上的榜首家幼儿园,也是日本榜首所公立幼儿园。
第二次国际大战今后,政府支撑兴办幼儿园,遍及注重学前教育的浪潮持续推动。一方面,人才培育比赛使得各国都延长了义务教育的年限,一起把人才教育的视界向前投放到幼儿阶段;另一方面,战后劳动力需求巨大,处理员工家庭的幼儿入托入园问题便是对劳动力的开释,学前阶段的教育得到遍及注重。1965年,美国在反贫穷运动中施行“优教优先计划”,以很多经费补助幼儿教育,遍及树立公立幼儿园。1967年,英国在“普劳顿陈述”中主张幼儿满3岁今后随时能够承受学前教育,特别关于贫穷家庭的幼儿应给予特别照料。1959年,联合国大会经过《儿童权力宣言》,必定儿童享有生计、开展、学习和文娱的权力。1989年,联合国大会又经过《儿童权力条约》,将维护受教育权在内的儿童各种权力变成各国政府的许诺。
前史沿革
从蒙养院、天真园到幼儿园
我国学前教育由家庭担负的局势在清末得以改观。和兴办新式书院、差遣留学日子动一起朝向西方教育方法开展的,还有我国的学前教育。在一些有识之士看来,国家命运的改变系于年轻一代的教育,低至幼儿,用近代思维家郑观应的话来说是:“初训以幼学”。
1903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受命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立了我国榜首所幼儿园——湖北天真园(即今日的湖北省试验幼儿园)。幼儿园选聘了3名日本保姆,初次接收80名5岁至6岁的儿童,拟定的《湖北天真园开办规章》是我国近代有史可查的榜首个幼儿园规章。
1904年1月,清政府公布了《奏定蒙养院规章及家庭教育法规章》,把学前幼儿教育安排统称为“蒙养院”,规则了学制以及教育方针,即2岁至6岁的儿童。“蒙”即“启蒙”;“养”为“抚育”,“蒙养院”便是启蒙幼儿心智,加以哺育照料的场所。但总的来说蒙养院的社会普及性还很有限。蒙养院不独自设置,而是附设在敬节堂和抚育堂内,即《奏定蒙养院规章》说到的“蒙养家教合一”。
1911年辛亥革命迸发,1912-1913年南京临时政府分两次发布了新学制规程及弥补,这两年分别是壬子年和癸丑年,新学制就被称作“壬子癸丑学制”。“壬子癸丑学制”参照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学制,6岁入学,悉数教育年限18年,其间“蒙养院”更名为“蒙养园”,设置上也从抚育堂改为在小学阶段,归入为小学的学前教育系统。也是从“壬子癸丑学制”起,我国初次以法令文本的方法,要求幼儿教育师资有必要具有国民校园正规教员资历。
1922年公布的壬戌学制将“蒙养园”更名为“天真园”。“天真”描绘了幼儿的生长阶段,比较“蒙养”一词更能表现幼儿态度。“天真园”的办学理念也从学习日本转为学习欧美教育,在学习西方学前教育课程的根底上“洋为中用”,拟定了《天真园课程标准》。一起也有国内教育家活跃进行本土化教育探究,大力呼吁兴办天真园和天真师范校园,陈鹤琴便是其间一位。
陈鹤琴1917年在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师从杜威、克伯屈、孟禄等教育家。学成归国今后,他在南京兴办了鼓楼天真园,还以自己长子为研讨方针,出生起接连调查808天,从丰厚的榜首手资料里总结出了关于幼儿开展的规则。陈鹤琴指出,“儿童不是小大人”,幼儿教育应当从幼儿好动、好仿照、喜爱游戏、喜爱被赞赏的天分动身,向动的方向开展,生动健康才是幼儿教育应有的方针。
新我国树立今后,1951年《关于变革学制的决议》把“天真园”更名为“幼儿园”。幼儿园由国家和团体承办,减免膏火,接收3岁至7岁的幼儿,托儿教育、幼儿教育相衔接的学前教育系统逐渐树立:1979年,我国树立了学前教育管理安排,多种途径的办园方法朝着体系化的方向开展;1986年,全国幼儿教育研讨会更名为我国学前教育研讨会;1988年,我国成为国际学前教育安排OMEP的正式会员国。